黔游·聚焦
当非遗走进景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清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景区,产生了一场化学反应。
丹寨县万达小镇,游客吃的是酸汤鱼等非遗美食;看的是锦鸡舞、古瓢舞等非遗表演;酒店装饰是蜡染、银饰、鸟笼等非遗手工作品;店铺售卖的是蜡染体验、古法造纸体验等非遗技艺……
统计数据显示,小镇的经营业态中非遗商户占比超过70%。“营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的非遗环境,让游客时时处处都能感受、体验到非遗,是非遗进景区的成功案例。”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雒树刚在参加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时,如此盛赞丹寨万达小镇。
文化和旅游部提出大力推动非遗进景区,在旅游发展中传播非遗、保护非遗、传承非遗,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响应,连续两年举办中国丹寨非遗周,探索非遗与旅游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发展。
非遗为景区引客
“丹寨万达小镇最令人难忘的不是风景,而是这次体验。”5月,初夏的东湖碧水柔柔地荡漾在小镇脚下,一片小树林在湖面的另一侧绿意蓬勃。广东游客陈独伊拿着自己做的蜡染丝巾,爱不释手。
入眼的是风景,入心的是文化。在雒树刚看来,非遗进景区就是使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地渗透到旅游景区之中,浸润景区、塑造景区,也无疑将使景区以致整个旅游业更具文化底蕴,更具文明品质。
安顺市山里江南旅游休闲度假区依山傍水而建,山水间起伏蔓延的花海演绎着浪漫意境,度假区的文创产业园里的非遗体验馆则让山里江南从一众花海景区中脱颖而出。
“看完花海,总会去文创产业园逛逛,体验制陶、蜡染、刺绣、木雕等。”贵阳游客黄敏自称是山里江南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常客,“花海到处都有,但是这些非遗体验玩几次都不会腻。”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现,陈独伊与黄敏并非个例。“今年‘五一’假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游客的广泛追捧,汉服走秀、手工木作、风筝放飞等非遗相关活动成为旅游休闲的新亮点。参与非遗活动体验的不仅有中老年人,还有许多年轻人、小朋友。”
丹寨万达小镇则用一组数据宣布:非遗正成为小镇的核心吸引物。2019年7月至8月,万达小镇各非遗体验馆共接待体验者7万余人,营收达500万元以上;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下滑,但依然保持了六成左右的体验旅游者。
黔东南州委副书记、州长罗强介绍,今年1到4月,全州接待游客达3300万人次,其中非遗旅游占60%以上,丹寨的万达、雷山的西江、从江的岜沙都是非遗网红旅游持续火爆的打卡点。
景区为非遗营造新的消费场景
“非遗想要传承下去,不能只靠政府补贴,必须找到现在年轻人愿意接受的方式,比如开发非遗旅游商品。”
“吃、住、行、游、购、娱,购物一直是国内旅游发展的短板。旅游商品种类少、质量不高,游客没得买。以北京为例:2019年,北京旅游购物消费在旅游总消费中的占比是38%,世界旅游购物消费在旅游总消费中的占比是45%。将非遗打造成为旅游商品前景可期。”
——第二届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非遗要活下去、火起来,离不开景区;景区也需要非遗文创补齐购物短板。
黎平县肇兴侗寨,陆勇妹和同村的妇女们注册成立了一个旅游商品服务公司,“就是想要传承和发展侗族的蓝靛靛染技艺。”陆勇妹说,肇兴侗寨是她实现这一目标的地利优势,“侗寨有着庞大的客流量,找准游客需求,就能让蓝靛靛染技艺得到传承、发展。”
陆勇妹还成立了侗品源靛染文化体验馆,让游客体验靛染技艺。7年来,体验馆接待旅行体验团超200个、12万余人次。结合游客喜好开发靛染旅游商品。“靛染围巾、手工土布、布艺小商品、香包车枕、床上用品等很受欢迎。”陆勇妹告诉记者。
戴斌认为,当非遗有了生存的土壤,成长的后劲,就会顽强地发展下去。
播州区花茂村,土陶烧制技艺被列入贵州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陶兴盛时,全村60%的家庭将其作为副业。衰落时,土陶匠人几乎集体转型。
52岁的母先才一直坚守以陶谋生,见证了土陶技艺的兴衰历史。“花茂村开发旅游之后,村里制陶的人家又渐渐多了起来。”
在母先才看来,土陶技艺生存的土壤、成长的后劲都来自于游客。这是最好的例证:“我的陶艺体验馆,一年能接待近万名体验者。”
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互联网、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非遗有着更广阔的空间。
2020年7月,完美世界旗下《新笑傲江湖》手游联合“天下第一苗寨”西江千户苗寨以及苗族非遗传承人,在游戏中重现苗族文化。在这个以数字技术搭建的世界里,有依山傍水、建筑鳞次栉比的苗寨,苗寨里有黄墙黑瓦玲珑有致的传统吊脚楼,吊脚楼上有花衣银饰的苗女,还有苗族民俗活动等。
传承千年的非遗文化融入数字生活,这一次的“跨界”携手,为贵州非遗文化找到了年轻化的传播途径。《新笑傲江湖》手游体验者线上了解苗族非遗文化,线下消费非遗产品,非遗从游戏进入年轻人的世界,并在年轻的消费群体中绽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2020年秋冬伦敦时装周推出首届《中国之夜》主题时装秀,丹寨的苗族蜡染服饰设计系列亮相在这个首次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时装盛会上,艳惊四座。
非遗的前景,已经从各种数据中得到反复证实:丹寨县的非遗手工产业初具雏形。2019年,全县非遗手工企业生产产品90余万件,产值1.5亿元,全县手工业销售额突破1.3亿元。
毕节市以彝族漆器技艺、苗族蜡染、苗族刺绣非遗为代表的非遗旅游商品年销售额已破亿元大关。
论道·声音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
让非遗重归生活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清
目前,第二届中国丹寨非遗周在黔东南州丹寨县万达小镇落幕。本届非遗周的重要活动之一——第二届中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论坛上,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发表演讲。
戴斌注意到,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博物馆、历史遗址、文化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游客的广泛追捧,汉服走秀、手工木作、风筝放飞等非遗相关活动成为旅游休闲的新亮点。让他惊喜的是,“参与非遗活动体验的不仅有大叔大婶,还有许多年轻人。”
旅游市场的这一亮点,引起戴斌的深思:古老而传统的文化遗产能不能变得更时尚?可以走轻奢的活化路线吗?文化和旅游的融合能够走得更远吗?
戴斌的答案是: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归当代生活。
在戴斌看来,安徽省临泉县长官杂技小镇是让非遗重归生活的典范之一。“小镇上,很多本地居民喜欢看杂技,也乐于演杂技。这就使得杂技有了生存的土壤,有了成长的后劲,就会顽强地发展下去。类似长官杂技小镇这样根植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用政府去保护,以包容的心态鼓励其发展就是了。”
非遗重归生活,村民自主传承,这无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保护方式。戴斌说,非遗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他以非遗传播为例——
“在抖音上,有一位视频制作人的直播开场语很是魔性,‘QQ弹弹,还能拉丝,好吃又健康的高粱饴’,再加上极具诱惑力的示范动作,60后秒回童年,00后秒变拥趸。”传播的结果呢?“要预约、排队,甚至凭运气才能买得到。”
戴斌建议:“如果安顺的波波糖、贵阳的丝娃娃,丹寨的卡拉斗鸡,也能够借鉴这样的传播方式,也许收获的不仅仅是消费的增长,还有文化的自信。”
戴斌认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不是为固定自封,更不是为了回到过去,而是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生产、生活、科技、文化、艺术成就,让更多人沿着任何可能的方向探索。
多彩·图游
镇宁高荡村:
千年布依寨 当代桃花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周清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待太久,总会想念阡陌交错、鸡犬相闻的乡村。千年布依古寨——安顺市镇宁自治县高荡村,推门而进,仿佛一脚踏进唐诗宋词里的村庄。
鸟瞰高荡村 杨舰 摄
寻羊山泉——这一泓清泉不知道流淌了多少年。也不知道是明朝的哪一年,伍、杨二姓的布依族人围绕泉水安家。以木为架,石头为墙,石片为瓦,依山就势建造起房舍。石屋、石桥、石阶、石坡路……群山环绕之中,一个布依族村寨就这样形成。千年过去,寻羊山泉日夜流淌,时光却仿佛从未流动,那村、那桥、那井、那树、那水车、那乡亲,都还是最初的样子。
镇宁千年布依古寨高荡村 周庆子 摄
每年的“六月六”,即农历六月初六,田里的秧苗已长壮实,忙碌一季的乡亲终于可以短暂的歇息,孃孃们跳起竹竿舞、撒麻舞、纺织舞,打糍粑、做剪粉,祭田神、土地神和山神,祈求五谷丰登,颗粒归仓。
高荡村村民包粽子迎客人 牧之 摄
夏季的高荡村,更是“寻凉”好去处。稻花香里,蛙声一片,黄瓜和西红柿挂满藤蔓,井水清凉,乡亲们聚在绿荫下蜡染、织锦、刺绣、闲话家常,沉浸在恬静闲适的田园画卷中,思绪随缕缕炊烟飘向远方。
来源:贵州日报“全域旅游”专刊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宿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民宿资讯网 zix.musu.org.cn 版权所有。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