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民宿资讯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资讯 > 正文

“互联网+非遗”让消费者在线赶大集、寻年味、解乡愁

  • 时间:2021-03-05 19:12:13
  • 来源:
  • 作者:
  •  点击: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春节临近,家家户户置办年货忙。1月24日晚,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在京启动“非遗牛年大集”,一大批非遗老字号携传统年味“触网”,让消费者在线下单就能买到各地“文化味”年货。

  “春节是民俗活动和非遗实践最集中的时期,让年味更浓,让生活更美,让乡愁得到慰藉。”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王晓峰在启动仪式上说,“非遗牛年大集”请大家到“云”上赶集,为不能回乡的人搭建一座情归乡里的“云桥”,用非遗解乡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受邀助力此次非遗大集的全国青联委员、电商主播薇娅介绍,“非遗牛年大集”是国内首个数字化的“非遗年货节”,将为各地非遗传承人搭建走进千家万户的舞台,让更多人可以看非遗直播、购非遗年货、赏非遗技艺,认识非遗、喜爱非遗。

  北京东来顺的羊肉、天津桂发祥十八街的麻花、上海老城隍庙的梨膏……各地传统年味美食,消费者用手机就能一键买齐五湖四海的年货。

  “很好吃,是熟悉的味道!”“回不了家,更加想念家乡味道。”“过年准备再买点寄回家。”不少消费者已经率先尝鲜,留言里满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我们家从爷爷的爸爸就开始做面线了,最开始挑着担子在山里卖,后来开了线上店铺,能卖到全国各地了。”福建泉州安溪县的胡丽珍,是当地最年轻的非遗传承人,努力让安溪面线“触网”新生,走向全国。

  不仅是美食,剪纸、木雕等也成为流行非遗年货。93年出生的王给从小跟着奶奶学剪纸,打工数年后回到家乡重拾技艺,成为甘肃礼县剪纸传承人。“快过年了,大家都喜欢贴窗花,最近订单特别多,有北京的、上海的,还有香港的”,王给说,以前摆摊卖剪纸,挣的钱只能养活自己,线上打开销路后,收入可以养活一家五口人。

  在浙江东阳,木梳是传统嫁妆之一,但年轻人越来越少用到。23岁的陈浩归和他80多岁的师傅,是当地仅有的东阳木梳传承人。他开了一家线上店,希望让手工木梳重新受到年轻人喜爱。“人们对美好的商品都是有需求的,非遗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让每个消费者都成为非遗的使用者和保护者。”他说。


原文链接:http://wlt.xinjiang.gov.cn/wlt/mtbd/202101/df8dcbff3cc542b5bdfb2d1fd9431cb3.shtml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民宿资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民宿资讯网 zix.musu.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32584 13391650821 010-53386791 监督电话:1303109928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第二办公区:北京 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

邮箱:lyscfzdy@163.com  客服QQ:3420238713 通联QQ:2135697940
北京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